现代中小学教育

教改论坛

  •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考察与实践路径

    郭松;孟庆玲;柴若冰;张朝乐门;王洪芳;

    作为劳动教育起点的义务教育阶段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遇到的现实瓶颈问题值得关注。秉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进行考察,并通过文献进行学理分析,最后依据国家劳动教育政策做了策略性阐释。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存在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知不全面、对劳动教育内容检视不深刻、对劳动教育方法没有参考模板等现实问题,最终提出了重塑劳动教育的理念、匡正劳动教育的方式、拓展劳动教育的场域等基本策略,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框架。

    2025年06期 v.41;No.37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初中生劳动素养表现的现状调查研究——基于云南省S市七年级学业质量监测结果

    刘梦琦;

    通过对云南省S市254所初中19 902名学生劳动素养表现的现状研究发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总体表现处于优秀水平,但劳动参与维度的表现有待进一步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群体学生劳动素养表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每天作业时长控制在1 h以内,劳动素养表现更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学生做家务劳动时长与劳动素养表现呈正比例关系;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越少,劳动素养表现越好;S市部分学校处于高学业水平、低劳动素养表现和中等学业水平、低劳动素养表现的区域。由此建议:落实劳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探索劳动素养培育的新形态;建立劳动素养评价的长效机制,推动学生良好劳动素养的形成;加强劳动教育家校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学生应处理好学习与劳动的关系,提高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2025年06期 v.41;No.376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课程研究

  • 非正式学习理论适融课程基地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

    张明;

    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互补,二者的融合交叉共同构成了一定场域中的学习范畴。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非正式学习也不能仅停留于碎片终端,更应该发挥其灵动与实践的优势,扩大、创新其应用的领域,迎合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由此打开课程建设的新窗口。非正式学习会越来越重要,学习“订制化”、课程“模块化”、思维“结构化”和实践“特色化”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成为可能。导师团队立足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课程群,助力课程的订制化、做中学、数字化,成效越走越实。

    2025年06期 v.41;No.376 13-1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育美:价值、困境与实现

    陆苡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组织,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路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育人,其中蕴含的育美元素对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独特价值。目前,育美价值的实现困境影响着课程的有效推进。为此亟须明确育美价值的实现理路,以课程资源为依托优化课程设计,以营造育美氛围为支撑,优化师资以提升教师美学素养,将育美纳入评价体系,确保育美作用充分实现。

    2025年06期 v.41;No.376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学新论

  • 指向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学习:基本思路与模式构建

    赵彩亮;

    设计思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革新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在项目式学习中引入设计思维理论,为解决项目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策略。通过探索实践,提炼出指向设计思维项目式学习教学的基本思路,形成“GDDDML”倒立金字塔模型。在该基本思路的指导下,构建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PCCPME”正立金字塔模型,由此形成了指向设计思维的项目式学习“GDDDML-PCCPME”金字塔双塔模型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将该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是引领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2025年06期 v.41;No.376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22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深度学习”的认识误区、内涵重构与实践范式

    吴晗清;叶梦月;

    深度学习是比对机械化、碎片式的浅层学习而提出的。当前人们对其认识存在一些误区,如以为一节课、一个学科知识点就能达成深度学习等。深度学习不可一蹴而就,学时方面,需要在循环往复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学科角度,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主题整合;目标视角,指向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可持续发展。深度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结构化、过程的探索性和成果的多样化,是深度学习实践特点的鲜明表征。

    2025年06期 v.41;No.376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数学研讨

  • 构建“任务导向”课堂范式 促进数学高阶思维培养

    孟庆甲;

    “任务导向”型课堂因具有强烈的目标指向、清晰的任务内容、精准的问题驱动、浓厚的竞争意识以及犀利的思辨精神,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高阶思维培养。基于此,教师应深度把握教材,整体研读与规划,精心设计任务导向,在数学观察任务导向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在自学探究任务导向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本质讨论任务导向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辨,在具身操作任务导向中培养学生的做思共生,在梳理归纳任务导向中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进而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特别是“三会”的落地生根。

    2025年06期 v.41;No.376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高中数学教与学中的形象思维发展策略

    陆玉竹;王宗慧;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活跃思维的过程,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对于破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升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而言意义非凡。以发展高中生的数学形象思维为目的,通过直观教学搭建形象思维平台、自主探究引领数学形象加工、数形结合提供数学思想工具、注重过程拓展形象思维,为高中生深入解读高中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更优质的外部引导与支持。

    2025年06期 v.41;No.37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信息技术教育

  • 数字技术崇拜下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危机预警与疏解

    卢洁雯;谢念湘;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依赖成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未成年人在互联网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其网络素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少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保护意识薄弱,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游戏语言霸凌等各类网络暴力问题对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形成挑战,现阶段多数学校对网络素养课程重视不足,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困难重重。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将对促进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提供法律依据和实践路径,但我国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的时间较短,教育领域专业人才短缺和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危机干预的主要困难。

    2025年06期 v.41;No.376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深度学习视域下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

    钟大壬;

    新课程标准将计算思维列入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信息技术教师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融合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构建出深度学习视域下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分为问题导入、问题基础、问题探究、问题实施和问题结果五个阶段。本文通过教学实践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效分析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培养计算思维的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2025年06期 v.41;No.376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师专业发展

  • “互联网+”背景下“双师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定位的分析和探究——以砀山二中“卫星同步课堂”为例

    张义群;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理念的普及,传统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角色要被重新定位。在“互联网+”背景下“双师教学”模式中,两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全身心融入自己的角色当中。但是“双师教学”看似相互独立,又有许多地方需要双方教师共同协作完成,因此教师角色间要进行创新融合,将教师的角色作用发挥到极致。

    2025年06期 v.41;No.376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强师行动: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实践

    刘松;

    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入职教师普遍面临角色转变不及时、教育教学经验匮乏、环境适应力不足等问题。重庆市巴川中学设计并实施了一套科学、系统、规范、多元的校本化教师培训体系,通过强化职前培训为教师发展奠定基础,规范成长档案让教师成长量化可见,探索成长路径为教师成长持续赋能,构建成长机制使教师成长形成良性循环。实践中,一大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在各级各类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佳绩、展露风采。

    2025年06期 v.41;No.37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县管校聘”政策的应然和实然价值

    薛正斌;

    针对城乡中小学校师资队伍不均衡发展问题,“县管校聘”政策创新了中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教师统一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学校教师资源共享、均衡发展。但一些地方的“校管校聘”政策应然价值达成度低下,为此,要强化将“县管校聘”价值融入政策文本和实施方案之中、实行中小学教师编制动态化管理、重构教师管理机构和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建议,以提升“县管校聘”政策应然价值的达成度,促进基础教育师资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37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学校管理

  • “高质量教育发展”主旨特征、学理内涵及校本行动路径——以深圳市盐田区梅沙未来学校为例

    刘向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学校,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开展“五育并举”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茁壮成长的机会。本文以深圳市盐田区梅沙未来学校为例,从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特征、内涵、路径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基层学校落实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实施策略。

    2025年06期 v.41;No.376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镇大规模学校治理研究

    张丽娟;贺永平;

    随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规模学校治理已成为当前城镇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税费改革、“撤点并校”政策以及多方逐利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城镇大规模学校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大规模学校的治理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政府权责界限不明,导致越位、错位和缺位并存;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薄弱、权力受限、参与度低;学校治理体系存在校长的法治意识有待增强、经验和能力有待提升,中层干部的权责利不匹配,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对此,需要优化治理策略。政府应转变观念和职能,合理分权,搭建平台,确保多元共治有界、有序、有力;社会应提高参与治理的自主性以及服务的专业性;学校应推动内部治理的现代化,通过变革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建立中层干部的培养和发展支持体系,完善内部治理机制,确保治理规范化、法治化和科学化。

    2025年06期 v.41;No.376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管理

  • 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成因与对策

    李春花;田铮;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课后服务是实施个性化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课后服务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在农村小学课后服务中个性化教育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个性化教育思维受限、课后服务内容单一、课后服务方法落后于需求、考核评价标准不全面等。本文结合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分析个性化教育视角下农村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为提高农村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6期 v.41;No.376 83-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技术赋能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问题、价值与优化策略

    李汶璇;兰卓越;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发展迈入了新阶段。以学校、学生和家长三个视角对乡村课后服务的诉求为研究基础,进一步分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技术赋能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技术赋能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三个价值为切入点,依据公平而有效原则与优质而均衡原则,探寻技术赋能乡村学校课后服务的优化策略。以期为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教育公平的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思考。

    2025年06期 v.41;No.376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