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小学教育

教改论坛

  • 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的科技赋能与挑战

    李娟;

    在当前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县域基础教育生态的科技赋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赋能对于县域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包括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接着,深入探讨了科技赋能县域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如数字鸿沟、教育公平问题以及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难题。最后,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和建议,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智慧校园;制定合理的资源分配政策,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入研究教育规律,破解技术和教育整合难题等。旨在为我国县域基础教育科技赋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025年10期 v.41;No.38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交往理论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理论阐释、现实困境与践行路径

    邢雅菲;周常稳;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是主体双方交往互动中逐步形成情感联结的过程,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从关爱前提、关爱过程、关爱结果三个方面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检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现状,发现其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教师关怀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世界的脱离;关怀中教师与留守儿童主体间性的缺失;忽视留守儿童生活世界再生产的教育理念。据此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践行路径:实现乡村教师本土性的发展以深入留守儿童生活世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实现关怀中的主体间性;在交往中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世界“再生产”以着眼于主体性完整人格培养。

    2025年10期 v.41;No.380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语文视角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困境与突围

    胡志飞;

    书法学科的发展使中小学书法教学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基本路线,书法核心素养包括书写实践、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三个维度。当前中小学书法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面临着核心素养被割裂的现实困境。书法核心素养是书法学科育人价值的多维阐释,是课程结构化的有机整体。中小学书法教学突围策略包括以书法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以书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书法学科实践重建教学方式、以书法综合发展构建教学评价。

    2025年10期 v.41;No.380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价值向度、实践挑战与破解策略

    左学玲;左爱红;

    项目式学习是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它对学生阅读素养提升、主体地位凸显、知行合一落实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存在核心问题难易失衡、合作探究成效欠佳、课程文化渗透困难及成果产出功利化倾向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破解策略:精准调试问题难度、强化合作全程指导、深度推进文化内化及持续跟进反馈评价。从而优化实践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2025年10期 v.41;No.380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审美教育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李丁薇;陈鹏;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基于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以及古诗词中蕴含的美学价值,本文按照“缘起:为何促美”“探寻:以何求美”“扎根:如何教美”的思路,提出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需要从“慧眼识珠”“推敲琢磨”“活学活用”“生生不息”四个方面进行。

    2025年10期 v.41;No.380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地理教学

  • 中学生地图认知过程模型构建与实践

    杨丽江;李小妹;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与认知工具,地图认知能力是学生理解地图以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能力。从中学生地图认知的内涵出发,遵循认知模型的建构原则,构建了中学生地图认知过程模型:将地图认知过程划分为地图的直接感觉、地理要素属性的推理解读、空间信息的知觉与存储、基于心象地图的推理四个阶段。针对感觉、推理、记忆、知觉等地图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借助GIS呈现符号化的地理空间、帮助学生掌握尺度推绎的方法、利用空间概念建构学生心理地图细节、引导学生简化并重绘自身的心象地图四种教学策略,为教师培养学生地图认知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10期 v.41;No.380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区域认知视角下资源安全教学策略研究

    杨宁;邵志豪;

    资源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意义十分重要,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内容体现。区域认知和资源安全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彰显本部分地理学科本体特色,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于资源安全的理解,强化总体国家观念,彰显地理学科育人属性。本文通过探讨区域认知与资源安全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教学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深入理解本部分内容和进行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41;No.38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历史研讨

  • 工具理性的价值转换:布白艺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高敏霞;

    布白艺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彰显历史教学目标的育人价值,观照历史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明确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向。而在教学实践中,布白艺术的运用却容易使历史教学陷于断裂与融通的窘境,具体表现为:布白艺术渗透下的知识传授与历史人文素养的异位化;布白艺术与历史教材内容结合的外控化;布白艺术注入历史思维的统一化,等等。故而,必须有的放矢、探究布白艺术运用的基本路径:纠偏布白,凸显学生主体;内化布白,整合历史教材内容;顺势布白,连贯历史思维。通过诸路径,可改变布白艺术在当今历史教学中的窘境,实现布白艺术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价值转换。

    2025年10期 v.41;No.380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深度学习模式探究与实践

    叶真国;

    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要求,是高中历史教育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深度学习模式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落实深度学习理念,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文章在总结深度学习模式现实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学习目标、预设思考问题、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借用信息技术、注重课后延伸等方式搭建深度学习框架,推进高中历史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益,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新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5年10期 v.41;No.38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信息技术教育

  • 融入设计思维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小学信息科技《用算法解决问题》单元为例

    刘朋飞;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新方法、新策略,契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理念,符合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科单元教学提供了新路径、新启示。针对教学中融入设计思维的“泛化”“碎片化”等问题倾向,笔者从可行性、必要性等方面切入,提出融入设计思维的单元教学的思路框架、设计框架,并运用框架实践了《用算法解决问题》单元。通过实施目标重塑、内容重组、教法重构、评价重建等路径,应对单元教学面临的新挑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融入设计思维、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在设计—实践—改进的迭代过程中形成设计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2025年10期 v.41;No.380 48-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初中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机理分析

    姚珏妃;孙瑜;解敏;

    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对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家庭教育对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忽视、一线信息科技教学实践与理论脱节以及新技术给素养培养带来的困难等问题。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与社会生态理论,构建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系统因果图,探讨了信息社会责任培养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积极正向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构建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培养框架以及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内动力的策略,以期优化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培养。

    2025年10期 v.41;No.380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心理

  • 构建“唤醒成长·赋能梦想”的心理健康数育场:为何、是何与如何

    陈菡;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着过于聚焦问题、心理教师单打独斗、侧重方法灌输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心理工作更需要聚焦资源、实现全员育人、侧重唤醒成长。本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提出构建“乐群”生态下“唤醒成长·赋能梦想”的心理健康教育场的内涵价值,并从主体汇合、内容汇整、途径汇通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行动策略。以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态。

    2025年10期 v.41;No.380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割裂到融合: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于丹丹;解庆福;

    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一体化体系,关注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服务,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旨在贯通融合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以共同体理论为指导,分析探索一体化建设内涵及融合路径。并倡导从教育制度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心理辅导与活动一体化、育人环境一体化多方发力,全面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期 v.41;No.380 64-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师专业发展

  • 乡村教师在地化课程创生中的文化自觉

    李倩;刘万海;

    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乡村课程创生应该为本土文化认同与传承发展担负更大责任。目前,去文化情境下的乡村课程创生存在着乡土文化及地域语境隐匿、课程实施中文化失调、教师在课程创生中选择困难、乡村学校文化意蕴失落等困境。从中国式乡村课程创生的文化逻辑入手,帮助乡村教师找寻与提升在地化课程创生的文化自觉,可以尝试引导乡村教师积极开发与创造性利用在地化课程资源,辩证地选择课程创生文化内容,在课程创生中开展批判反思,鼓励乡村学校构建课程创生文化。

    2025年10期 v.41;No.380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下载次数:15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身份的重构

    王中华;罗雪梅;

    推进国家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学校“新乡贤”、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性是重构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身份的价值意蕴。新生代乡村教师要重构其作为国家主流文化价值观传播者、乡村社会文化继承者和创新者、乡村学校教师文化改革者和乡村学生文化发展指引者的不同文化身份,需通过观念、制度、行为和物质层面重构新生代乡村教师文化身份。

    2025年10期 v.41;No.380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3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管理

  • “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

    安倩颖;龚洪;

    本文从“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和深远意义、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双减”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关系出发,通过自编的调查问卷对学生、教师、家长展开调查并对该政策进行有效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减”政策下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及实现路径:转变育人观念和就业观念,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改革课程结构,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强化政府治理的权责关系。

    2025年10期 v.41;No.380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闲暇时间管理的困境与策略

    陆耀龙;夏琍;

    “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在有效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也为有效管理闲暇时间带来更具挑战的现实境遇。当前,小学生闲暇时间管理面临国家政策体系中闲暇教育政策指导性缺位、学校教育对闲暇时间管理常态化支持不足、家庭教育对闲暇时间管理采取选择性忽视以及小学生个体自主化闲暇时间管理素养薄弱的现实困境。未来突破小学生闲暇时间管理困境的可行路径包括:构建闲暇教育指导体系;探索学校有效指导机制;重塑家庭教育文化氛围;营造朋辈合作成长环境。

    2025年10期 v.41;No.380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9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双减”背景下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的价值及优化路径

    武佳慧;

    课后服务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不仅有助于课后服务体系与常规课程的有效衔接,而且有利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融合,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建设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正面临课后服务理念认知不足、课后服务资源配置有限、课程服务评价有待完善等问题。基于此,以“双减”政策为背景,探讨当前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价值意蕴与现实困境,从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深度挖掘中华文化精髓、充分发挥主体多元协同作用、完善评价与监督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课后服务课程的发展思路与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2025年10期 v.41;No.380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